close

  熊丙奇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24日11版)
  “棄北大上技校”這條新聞,引起了社會輿論廣泛關註,消息被瘋轉不說,也有很多網友參與討論發表意見。一項調查顯示,有超過80%的網友“點贊”。
  這一現象耐人尋味。按理說,80%的“點贊”,意味著對這一行為的高度認可,可如果高度認可這一行為,這怎麼又成為“新聞”了呢?一邊是輿論的熱捧,一邊是個體艱難的選擇——周浩同學的選擇,在當前絕對是屬於新聞的極端個案、另類選擇,這恰恰反映出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處境。客觀認識輿論的熱捧,和職業教育還只是個別優秀學生的另類選擇的現實,對發展我國職業教育極為重要。
  在筆者看來,輿論對周浩行為的“點贊”,當下主要出於尊重選擇、感嘆他的勇氣,而職業教育和整個中國教育的未來,則在於所有學生自由選擇。
  其實,尊重選擇,在我國社會,已屬進步。值得註意的是,在八成點贊的同時,還有兩成對此並不理解,“驚詫莫名”,而一些媒體的評論文章,也在做這兩成人的工作,告訴他們要尊重學生個體的選擇,因為每個人的個性、興趣不同,不都適合上北大,云云。
  做到尊重選擇,說起來容易,而輪到自己,就不那麼容易。很多人在點贊的同時,也意識到周浩有支持、理解他的父母,如果父母強烈要求他必須繼續在北大讀書,阻礙他上技校,在從北大退學後,去復讀參加高考,會是什麼結果?而從媒體報道看,周浩父母對其選擇的尊重,也有一個艱難的過程,從最初要求他上北大,到看到他痛苦生活才逐漸轉變,包括周浩自己,也是在休學、尋求轉專業未果之後,再一步步轉向選擇技校。試想,假如這種選擇,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,會是怎樣的糾結?就是技校的校長,如果孩子成績可以上北大,卻提出要去上技校,會爽快答應嗎?現實中,完全尊重學生選擇的父母幾乎沒有。要實現選擇,可能都要經歷一番痛苦的折磨、辛酸體驗,最後才能看開。
  這樣的選擇,會讓人覺得“偉大”。有人說,周浩這種選擇的價值,就是可以鼓勵更多人,勇敢地作出這種選擇。某個學生在作出類似選擇時,可以以此激勵自己,說服不理解的人——你看,早就有人連北大都放棄,去追求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態——但以筆者之見,這種激勵的價值不大,因為凡屬於需要激勵的“偉大”選擇,都會讓選擇者付出多少不該付出的代價。可這種選擇,卻有另一個重要價值,就是呈現出每個個體的內心需求,推動社會從理解、尊重這種選擇,到創造條件、改善環境,自由選擇。
 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,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,結婚要看出身,一個女孩衝出重重阻力和出身“有問題”的人談戀愛、結婚,這被稱為是偉大的愛情,而現在,這種“偉大”不存在了,因為根本就不用再看什麼出身。
  客觀而言,“尊重選擇”,多少具有某種無奈意味,各選擇項之間,地位並不平等,就像現在的北大和技校,相差甚遠,形成強烈的對照,而自由選擇,所有的選擇都是平等的,平等的地位、平等的價值。要作到自由選擇,我國必須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,這要求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評價體系。首先,要消除對教育、學校的等級管理,對於教育管理者來說,北大和技校應該是有平等地位的學校,而不是一個在金字塔尖,享有政策、資源、地位等各種優待,一個在金字塔底,如果所有類型的教育都辦出一流的學校,選擇上學術型學校和選擇上職業學校,那就成為學習者的自由,而且可隨時轉學;其次,對人才的聘用、管理、使用、社會福利待遇,不能用學歷評價、分層,而應該基於個體的能力、實際貢獻。
  我國教育的出路,在於給所有受教育者自由、多元的選擇,而不是把所有受教育者納入一個成才通道、一個成才模式。在自由選擇中,沒有所謂的另類選擇,也沒有偉大的選擇,有的只是符合自己內心需要、個性興趣的選擇。何時選擇北大和選擇技校,成為每個學生自由的選擇,何時,我國教育才會走出現在的高考焦慮、名校焦慮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、人盡其才。  (原標題:“棄北大上技校”新聞的價值何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ywdlem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